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一级硕士点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新莆京app电子游戏特色办学的标志性学科之一,具有鲜明的海军国防、船海学科特色。该学科拥有舰船动力机械、轮机工程国防特色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建设方向(船舶动力),校“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下设动力机械及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等5个学科方向。动力机械及工程为学校最具实力的主干特色方向之一,实力雄厚,优势显著。其他学科方向基础扎实、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学科支撑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海事工程与科技协会(IMarEST)认证专业。学科交叉支撑的轮机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海事工程与科技协会(IMarEST)认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住建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学科主要聚焦船舶动力装置、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制氢储氢及燃料电池、船舶排放控制、制冷及低温工程、海上风电装置、强化传热传质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交流、国家基金、军工课题及横向项目180余项,到款经费53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67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6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国挑战杯互联网+”节能减排等学科竞赛获奖3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项。作为主要贡献学科支撑工程学、材料学、化学进入 ESI全球排名前1%2021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1-300。科研成果为大型舰船、船用低速机、豪华邮轮、大型挖泥船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学科团队力量雄厚,拥有学科骨干48人,其中教授14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双创人才19人,博士学位占比87%,从企业聘用省产业教授3人。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和船舶轮机动力特许工程师团队。学科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莫尔多瓦国立大学、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等多所国际高校签订国际交流协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试点委培项目,聘请了3个兼职海外院士团队,定期讲授专业课和开设学术讲座,充分拓展员工国际视野。

近三年新获批江苏省绿色船舶能源动力与排放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筹)、江苏省船舶绿色动力及节能减排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中国船级社振动噪声检测中心、镇江市船舶动力设备性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学科拥有国家及省级教学科研平台22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3,已经发展为我国长三角区域船舶与国防工业、能源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动力机械及工程

以内燃机和正在发展中的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及其系统为对象,研究各种形式能源安全、高效、清洁转换为机械能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在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涡轮转子等典型部件性能优化设计,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动力机械及系统的性能模拟与优化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船海应用特色与优势。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以氢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对象,研究其高效、低成本转化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在海上风能利用技术、高效高能量密度氢氧燃料电池集成技术、新能源船舶动力推进系统研发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技术优势。

3

制冷及低温工程

研究大型邮轮、极地船舶等船用空调制冷性能、空调系统运行特性及控制策略、舱室内热舒适性及空气品质分布;主要开展船舶LNG储运及辅助装置设计、LNG高效紧凑换热器研发、船用空调系统与制冷机组及冷冻冷藏系统设计、船舶舱室环境气体监测技术研究及能耗性能分析。

4

热能工程

研究通过热能过程和装备实现能源的化学能向热能、热能再做功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原理与技术。在船舶热力系统分析、动力装置热力过程、清洁燃料及其转化利用、高效节能技术、动力系统排放控制、碳铺集等方向特色鲜明。

5

工程热物理

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主要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在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热机气动热力学、微纳尺度下的传热传质、基础燃烧理论以及多相流数理模型及数值模拟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


本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方向

  

专业技术职务

及专家称谓

近五年获硕士学位

及在学人数

动力机械及工程

温华兵

教授

70

    

教授

38

夏兆旺

教授

27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陈代芬

教授

24

    

教授

9

制冷及低温工程

杨兴林

教授

70

冯国增

教授

16

热能工程

    

教授

20

  

教授

20

工程热物理

姚寿广

教授

44

苏石川

教授

35